历史开讲
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。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与国门逐渐敞开,出国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不论是为了旅游、留学,还是其他目的,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如今都对外开放,随时欢迎我们踏上旅程。
因此,护照成为了出国者的必备证件。没有护照,外出旅行或生活,可能会面临种种麻烦与困扰。作为通行世界的最重要身份证明,护照的演变与变化,也深刻反映了世界日益紧密连接的趋势。
展开剩余81%追溯到晚清时期,清朝在列强的压迫下,迫不得已打开国门,开始了艰难的全球化融入过程。这一时期,许多具有远见的年轻人前往东洋以及欧美国家学习与旅行,于是护照这一重要证件也开始在中国流通,保障那些出国在外的游子们顺利出行。
然而,众所周知,晚清国力衰弱,黄种人常常遭受歧视与压迫,身处不平等的地位。在这种背景下,尽管国家处于弱势,清朝护照上那27个字却表现出了特殊的气节。那么,这27个字究竟是什么?为何腐朽的清政府能够展现出这样的气魄?
护照与历史的渊源,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“伍子胥过韶关”故事。所谓护照,实质上就是一种过关凭证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这种凭证有许多不同的称呼,如“封传”或“照碟”等等。
在当时,若想跨越国境,必须拥有证明身份的凭证。没有这种凭证,跨境活动就会被视为非法通行。而伍子胥在吴楚边境时,由于没有过关凭证,竟一度难以过关,急得白发满头,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古人早已意识到护照的重要性。
如果你曾阅读《西游记》,你或许记得唐僧在离开大唐时,每到一国,都会向当地的国王呈交一本通关文牒,获得允许后才得以在该国顺利通行。这个文牒不仅是一种护照,也象征着国王的恩准,允许唐三藏一行人自由活动,并无需再在关口申报。
在历史上,唐朝为满足民众与商人的需求,确实发放了一种名为“碟文”的通行证,允许人们经过关隘或边境。然而,这种通行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。申请者需要提供姓名、年龄、过境目的、携带物品等详细信息,并明确活动范围,以防不法分子趁机偷渡,同时确保关隘和渡口的秩序。
至于“护照”这一名称的广泛流行,主要是在清朝时期才逐渐形成的。康熙年间,大清与俄国在北部边境签订了《中俄尼布楚条约》,其中明确规定:“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,皆可自由通行,并允许进行贸易。”这意味着,拥有护照不仅能够在中俄边境顺利通关,还是从事边境贸易的合法凭证。
尽管清代的护照形式与今天的护照有所不同,且并不精致,但它已经初具雏形。清代的护照,通常为一种“信函式集体护照”,多发放给官员使用,而不像现在的护照那样简洁方便。
那么,近代护照如何一步步简化,最终演变成如今我们常见的个人护照呢?鸦片战争后,清朝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化的社会,成为列强控制的对象。随着《南京条约》、《虎门条约》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,外国人在大清的领土上享有越来越多的特权。
例如,在《天津条约》中,直接规定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旅行与经商,传教士也可自由传教。实际上,这些条约的实施,使得外国护照成为“通行证”,外国人凭此护照便可自由出入中国。
与此相对的是,清政府发放的护照经常因格式、内容等问题被其他国家的海关拒绝或不予承认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尽管清政府在国际社会中显得非常尴尬,但它依然努力从外国护照的制度中吸取经验,逐步优化和改革本国的护照,最终才获得了国际承认。
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出国留学、工作,清政府开始为个人发放单人护照,逐步淘汰了过去的集体护照。不过,当时的护照依然简陋且繁琐,往往需要详细的文字描述来证明个人身份,而照片技术尚未普及,纸张大小也非常庞大。
例如在1899年,一位驻美外交官的护照就异常庞大,长约87厘米,宽56厘米,展开后几乎像一张巨幅海报。与此同时,这类护照上还印有来自官方的声明,标明其正式与权威。
当时,英美等列强的护照不言而喻,按各国体制有着不同的格式与声明。而大清的护照则印有一段简短却气吞山河的文字:“持照者为我大清之子民,仰沿途地方关卡允许通行,切勿任加滞阻。”
这27个字,虽简短,却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气节与底气。尽管当时列强视清政府为软弱可欺,但这些字眼依然体现了中国骨子里的坚韧与不屈。尽管国力已然衰弱,但清政府仍保持着一个大国应有的尊严与气度,不因外界的蔑视而低头。
今天,我们出入境时所持的护照,简洁、实用,且得到了全球大多数国家的认可,能够畅行无阻。通行证作为历史的一部分,在经过数百年不断演变的过程中,虽有过多次调整与变化,但国人的坚韧与自尊心却从未改变。这种气节,正如我们的民族精神,百折不挠,始终屹立于世界舞台之上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旺优配-本地配资公司-国内股票配资入门-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