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开始,谁也没有预见到,长平之战将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展开。山东各国,特别是赵国,原本以为这场战争不过是一次地方性的、自然爆发的较量。然而,当赵国的四十五万大军被几乎全数覆灭,长平血流成河的时候,各国才真正意识到:这不仅仅是场局部战争,它关乎的是整个国运的命运——秦国正在有计划地试图摧毁所有的敌人,统一六国。
在经历了这一场灾难后,各国终于清醒过来。在一年后的邯郸之战中,各国联合出兵,力图抗秦,抗秦联军的总兵力一度高达三十万。大家已经深知,秦国的统一进程只会越来越迅猛,如果再不联合抵抗,可能就真的无力回天。
长平之战,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、最大规模的包围歼灭战,彻底摧毁了赵国的精锐部队。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,以惊人的战术,坑杀了赵军近40万人,几乎让赵国走到了灭亡的边缘,同时大大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。
但长平之战的惨烈并非偶然。秦国这场“阳谋”经过了长期的精心策划,它利用军事、外交、情报等多重手段,将赵国一步步推向了绝境,赵国最终无法避免这场注定的灾难。在这场战争后,赵国的军事优势彻底瓦解,再也没有了与秦国抗衡的力量。
展开剩余81%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这一计划,与其雄厚的国力和巧妙的战略密切相关。秦国的强大,起源于它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和强大的军事力量,在战国初期逐渐摆脱了弱势,成为了超级大国。
最初,秦国不过是被周王封在西北的一个边疆小国,甚至在战国初期时,时常被魏国压制。然而,在公元前356年,商鞅变法让秦国获得了翻身的机会。变法之后,秦国实行了重农抚商的政策,奖励耕战,男子年满17岁必须登记,等候征召,转眼间,秦国变成了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秦国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,逐步吞并周边国家。公元前286年,秦国在幕后操控下,联合韩、赵、魏、燕五国,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,几乎将齐国吞并,使其一蹶不振。到公元前279年,秦国再度通过白起的巧妙战术,占领了楚国一半的土地,迫使楚国撤退。这一系列战役过后,秦国逐渐成为了当时的霸主,三强局面中的齐、楚、秦三国,齐楚两国都被逐步削弱,秦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。
然而,秦国的强大并未能赢得全世界的信任。它的霸权实际上是通过强制手段达成的,类似于一个村头的小霸王,虽然拥有强大的军力,但总是在以武力压迫他国。尽管其他国家心有不满,但他们无能为力,只能忍气吞声。然而,这其中,唯一让秦国不舒服的,就是赵国。
赵国的崛起,是秦国始料未及的。赵国曾经也一度非常弱小,差点请齐国帮忙“围魏救赵”。然而,在赵武灵王推动“胡服骑射”改革后,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提升,骑兵优势开始逐渐显现。赵国的骑兵一度占到了军队总数的8%,远远超过了秦国的比例,而其他国家的骑兵比例通常只有1%左右。
秦国自然无法忍受赵国的崛起。经过长时间的战略布局,秦国决定直接与赵国对抗,尤其是赵武灵王曾经亲自前往秦国考察,并带回了打击秦国的计划。此时,赵国与秦国的矛盾已经愈发深刻,秦国决定集中优势兵力,在一场决战中彻底摧毁赵国。
秦国的“长平之谋”由此开始,战前的布局可谓环环相扣,精心设计。秦国的战略意图很明确:一方面,诱使赵国主力出战;另一方面,削弱赵国的骑兵优势,避免外援干扰,并防止陷入消耗战。
首先,秦军必须让赵国感到措手不及,迫使其作出错误决策。与此同时,赵国的骑兵优势必须被削弱。为了防止赵国求援,秦国还决定将所有的战略资源集中在一场快速、决胜的战斗中,避免长期消耗。
长平之战的结果可以说是几乎必然的。秦国通过四个精妙的选择题将赵国逼入死角,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。赵国每做出一个决策,都被秦国巧妙地引导,让其无法逃脱预设的圈套。
第一个选择题是关于邻国的交战。秦国通过先攻击韩、魏,成功逼迫赵国做出选择。赵国原本无意干涉,但秦国在背后悄然布置,逐步形成了对赵国的战略包围。
第二个选择题涉及上党的占领。上党这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赵国选择了接纳冯亭投降,但没意识到,这一选择已将赵国引入了秦国的战术陷阱。
第三个选择题让赵国陷入了绝境。秦国巧妙地利用了上党的地理优势,将赵国逼入无法退却的境地,而赵国此时已经别无选择,只能拼死一搏。
最后,秦国的阳谋彻底达成了预期目标。赵国虽然尝试过外交和防守,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援,最终只能选择集中资源在赵括身上,投入45万大军与秦国决战。然而,秦国凭借着强大的后勤支持和军事优势,最终将赵国主力歼灭,赵国再也无力独立抗秦。
长平之战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阳谋,正是因为秦国从一开始就占尽了绝对的优势。而对于赵国而言,尽管尝试了多种手段,但无论是外交、战术还是防守,都无法摆脱秦国的战略布局,最终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旺优配-本地配资公司-国内股票配资入门-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