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火中的归途:一位远嫁伊朗的中国女子与她的争议返乡路
深夜的德黑兰,爆炸声划破天际,火光映红了半边夜空。
李梦(化名)紧紧搂着3岁的女儿,蜷缩在客厅角落,丈夫阿米尔正焦急地拨打电话,试图联系任何能带他们离开的渠道。
就在几小时前,一枚导弹击中了三条街外的居民区,震碎的玻璃洒满了他们的阳台。
“必须走,现在就走!”阿米尔挂掉电话,声音沙哑。
这个曾经坚信“战争不会爆发”的伊朗男人,此刻脸上写满恐慌。
从“岁月静好”到生死逃亡
两年前,河南姑娘李梦通过社交媒体认识了做光伏生意的阿米尔。
远嫁伊朗后,她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异国生活:波斯地毯上的下午茶、女儿学波斯语的童言童语,甚至调侃“伊朗男人比中国男人更会疼老婆”。
这些内容曾让她收获不少粉丝,但谁也没想到,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,彻底改变了故事的走向。
4月初,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空袭,德黑兰多地遭轰炸。
起初,阿米尔的父亲还安慰全家:“只是小摩擦,很快会停火。”李梦也在评论区回复网友:“我们在首都,很安全。”但局势迅速恶化。
5月底,他们亲眼目睹邻居家的楼房被炸成废墟,街道上到处是逃难的车流。
“加油站排队的车有3公里长,黑市汽油涨到10倍价格。”李梦在后来发布的视频中回忆。
全家原定6月15日的回国机票因领空关闭作废,最终在网友建议下,他们决定冒险陆路前往土耳其。
13小时生死路:汽油、边境与“幸运的10分钟”
逃亡那晚,阿米尔花光积蓄才租到一辆老旧的轿车。
“油箱只有半满,司机说中途找不到加油站就得抛锚。”李梦抱着女儿坐在后排,车窗用胶带贴成防爆网格。
沿途的检查站挤满逃难者,有人因证件问题被拦下,哭喊声混着远处炮响,让她“每一秒都在发抖”。
“我们大概是那天最幸运的人。”提到在土耳其边境仅排队10分钟就通关的经历,李梦至今觉得不可思议。
但刚松一口气,新难题接踵而至:伊斯坦布尔的回国机票早已售罄,一家三口蜷缩在廉价旅馆里,靠泡面充饥。
“半夜听到汽车鸣笛都会惊醒,女儿一直哭问‘炸弹会不会追过来’。”
争议漩涡:旧日言论与“战时回国”的伦理拷问
6月20日,当李梦终于踏上上海浦东机场的土地时,她没想到迎接自己的不是安慰,而是一场舆论风暴。
有网友翻出她早年在外网的发言截图,其中“中国男人迂腐”“国内空气都是铜臭味”等言论被大量转发。
“一边贬低祖国,一边又回来避难?”争议迅速发酵。
面对质疑,李梦紧急发布澄清视频,晒出结婚证和身份证:“我从没放弃中国国籍!”她解释那些截图是“断章取义”,自己所有平台内容均同步发布,不存在“内外有别”。
但网友并不买账。
有人翻出她2022年直播时的原话:“伊朗医疗免费,中国看病贵得离谱。”更多细节被扒出:她曾称赞伊朗“治安比中国好十倍”,却未提及当地女性必须黑袍加身的严格教法。
撕裂的舆论场:该不该接纳“争议同胞”?
这场争论折射出更深层的群体情绪。
支持者认为:“祖国本就是海外游子的避风港,何况她还有中国护照。”心理学专家张明(化名)指出,战争创伤下,公众应避免对个体进行“道德审判”:“人在安全时容易理想化他国,危险时本能寻求母国保护,这是人性常态。”
但反对声同样激烈。
留学生王磊(化名)评论道:“我们在海外谨言慎行维护国家形象,凭什么她踩完红线还能享受同胞红利?”复旦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赵卫东则认为,此事反映部分人对“双重标准”的反感:“爱国不是选择题,不能利己时谈血脉,安逸时踩底线。”
截至发稿,李梦的抖音账号已停更两周。
最新一条视频里,她对着镜头哽咽:“如果言语伤害过谁,我道歉……但请别否定我逃命时想回家的权利。”背景里,女儿正用波斯语喊着“妈妈”,而窗外,是河南夏日安静的蝉鸣。
(为保护当事人隐私,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)
兴旺优配-本地配资公司-国内股票配资入门-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